水+墨 | 王彦萍:世界或社会给我的感知始终没有脱离“屏风”
王彦萍
Wang Yanping
1982 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学士
1989 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硕士
2005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教授
2009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 博士
1992 “王彦萍画展”,中国美术馆
1993 “93’年度批评家提名展”,中国美术馆,郎绍君主持
1997 “东方面对西方——中英当代女画家展”英国妇女博物馆
1998 “王彦萍画展”,荷兰侯合芬画廊
1999 “世纪之门——1979—1999 中国艺术邀请展”,成都现代美术馆
2000“世界女性的进步展”,代表中国女画家赴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五十国七十女画家展2006 “笔墨经验展”,炎黄美术馆,郎绍君主持
2007 “文脉当代·中国版本”,今日美术馆,陈孝信主持
2008 “水墨新境”,德国柏林国立美术馆亚洲厅,中国美术馆主持
2009 “水墨新象”,台湾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主持
2011 “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主持
2012 “折象——王彦萍作品展”,北京画院美术馆,范迪安主持、王萌策展
2013 “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建馆50 週年藏品大展”,中国美术馆
2014 “文脉创化——水墨文章”武汉美术馆,陈孝信主持
◎屏风- 都在酒里了(三) 150cm×70cm 宣纸 墨 水色 2017
◎
王彦萍:世界或社会给我的感知始终没有脱离“屏风”
采访人_ 朱朱
库艺术= 库:您在国外生活多年,这对您的艺术有什么影响?
王彦萍= 王:2000年前我就在国外待过一段时间,近期又有很多时间在外面。那时就开始了“屏风系列”。2003年在美院读博的论文《屏风的历史发展和当代的文化表现》,对屏风的历史起源和各时期的发展做了一个研究和归纳。屏风文化尤其是在中国,自汉代以来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连绵不断的发展过程。每个朝代都由于有不同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工艺水平的精进,使屏风的外形材质和功能应用、以极文化的象徵和艺术的表现在历代都有所发展和变化。
近代社会国内因为种种原因,屏风的功能和使用不那么明显(在日本生活中装饰和使用依然普遍) ,但是我认为,在社会中人们的传统心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的是意识中的屏风,即人性的含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理;隐藏和躲闪防范的心理;中国建筑上追求的曲径通幽心理,以及窥视心理等等。
很长时间里,我画中虽然内容有所变化,但始终没脱离屏风的笼罩,因为在现实中,我始终能感到它的存在。
◎屏风- 都在酒里了(十三) 150cm×70cm 宣纸 墨 水色 2017
库:您2017年的新作,通过酒杯的折射表达一种超现实的观看,是不是您在作品中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一种对社会的理性思考 ?
王:近期把餐桌上的东西浓缩在一只酒杯里,它既可能是很好玩的折射现象,也可能是一种象征。因为餐桌上总有一句话“都在酒里了”,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各行各业,无论高低贵贱、性情所至……酒的文化也是由来已久,古来多少文人墨客咏诗把酒抒怀,它发展成一种情感的润滑方式,尤其在当代社会。同样酒杯上也复加着屏风的影子。
库:这也是您对餐桌文化更深一步的探讨?
王:是的,把它表达得更直接,更简单,更单纯。
◎屏风- 都在酒里了(七) 150cm×70cm 宣纸 墨 水色 2017
库:您的艺术虽然用色丰富,但和传统相通,不求工整,信笔勾勒,逸笔草草。您把水墨看作是一种材质还是一种文化意识?
王:您看到的一种写意气派是我所追求的或是一种性格流露,当然它与传统的水墨技法有直接的关系,以色当墨,或积墨用法。
既然水彩或油画都可以达到写意气派,最明显的是德国表现派,因此关于水墨我想首先是一种材质。
当然,水墨媒介蕴含著丰富的古典文人的文化意识,同时它的表现性又暗合了当代的抽象文化。
库:它有一种现代性的发展?
王:是的,文化的形成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微观和宏观时间、速度的认识而形成的:互联网飞机高铁;人类登月;基因克隆;世界更像一个地球村。社会飞速发展带来进步、但是也带来巨大的负面问题和危机。只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思考,水墨才会有现代性。我想任何材料的运用都须要这种思考。
◎屏风系列- 聚(四) 137cm×169cm 纸本、墨和色 2012
◎
显与隐——读王彦萍的画
文_ 彭锋
在王彦萍于王府花园的寓所,听她讲她绘画的历史、意图、困惑和欣慰,对她的艺术之路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其实,早在2004年我们就认识,而且有过交谈,也关注过她的作品,但一直没有机缘做深入的交流。那时她在美院读博士,跟一帮比她年纪轻、资历浅的同学混在一起,再加上她生性敏感,又不善言辞,因此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后来在几次展览上都看到她画的屏风,逐渐将屏风视为她的标志。在当代艺术领域,成熟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标志。
但是,王彦萍为什么要画屏风呢?按理,具有几何结构的屏风,是不适合作为写意国画的题材的。她为什么不在屏风上做画呢?我希望通过面谈,能够解决这些多年萦绕在心头的问题。
◎屏风- 都在酒里了(八) 150cm×70cm 宣纸 墨 水色 2017
王彦萍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在读本科期间,她总是感到国画系同学画的作品偏弱,不像油画那么强壮。当然,那时国画系的教育,也免不了从素描色彩入手。王彦萍并不欠缺造型能力。为什么国画不如油画那么强壮?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王彦萍心头。本科四年毕业后,她都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
1987年王彦萍再次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师从卢沉先生攻读硕士学位。卢先生引进西方现代绘画中的构成理论,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经营位置对接起来,彻底改变了国画的面貌。从此,国画有了复杂的空间安排和结构关系,因而显得强壮起来。王彦萍终于明白,国画不够强壮,既不是因为它的工具和材料不够厚实,也不是因为它的题材不够宏大,而是因为它的空间关系过于简单和随意,不能承载长时间的沉思。
◎屏风- 都在酒里了(二) 150cm×70cm 宣纸 墨 水色 2017
1990年毕业之后,王彦萍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展览,成了当代水墨的代表人物。不断应邀出国展览,也给王彦萍提供了拉开距离审视中国绘画的机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诗歌所揭示的这种道理,人们在很多场合都有切身的体会。尤其在对于自身文化的特徵的认识上,如果不拉开距离,真不容易看得明白。斯瓦尼茨(DietrichSchwanitz) 也有一句名言:“我所看见在背后主宰你思维结构的,正是你自己看不见的。”
◎屏风- 都在酒里了(九) 150cm×70cm 宣纸 墨 水色 2017
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清醒的认识,需要借助另一种文化作为跳板,需要借用他者的眼光来进行回望。20 世纪初期去欧洲留学的宗白华,曾经有这样的感叹:“中国的画,在世界中独辟蹊径,比较西洋画,其价值不易论定,到欧后才觉得。”宗白华游学欧洲之后,才发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王彦萍在欧美的游历,让她对中国画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她讲到她参观大都会博物馆的经历:当进入中国馆时,那里的作品和情景给她的明确感受,就是空灵。这种空灵感,在其他文化传统中的艺术的映衬下,显得无比清晰。王彦萍说,尽管她在国内的学习和教学中,经常碰到空灵这个概念,但对它的内涵一直没有特别清楚的把握。直到她参观大都会中国艺术馆,这个概念的所指才算落到了实处。
◎屏风- 都在酒里了(十) 150cm×70cm 宣纸 墨 水色 2017
现在,王彦萍对于中国绘画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一种是要有结构安排,另一种是要有空灵境界。在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感受是难以兼容的。有结构安排的绘画,很难表达空灵;有空灵境界的绘画,往往疏于结构。空灵和结构,甚至互为矛盾。王彦萍并没有避免矛盾,而是迎难而上,她找到了自己要攻克的难题。
王彦萍引入屏风,来解决这个难题。表面上来看,王彦萍以屏风作为绘画题材,原因是她酷爱传统家具。屏风是中国传统家具中的独特样式。但是,中国传统家具种类繁多,比屏风重要的家具也不少见。比如,同样以明式家具为题材,王怀庆就没有选择屏风,而是选择了更加厚实的桌椅。王彦萍之所以选择屏风,与她一直想解决的那个矛盾不无关系。
◎屏风- 都在酒里了(十一) 150cm×70cm 宣纸 墨 水色 2017
屏风可以打开,也可以合拢,可以做各种不同形式的摆放,从而对空间有不同形式的分割。由于屏风的出现,画面上的空间顿时显得複杂起来。王彦萍每次创作时,都要认真地经营位置,将家具、人物和场景巧妙地安排在由屏风隔开的空间之中。但是,另一方面,屏风的目的是遮挡。由于画面上採用了起遮挡作用屏风,王彦萍有理由说其实许多内容都隐藏在屏风背后,进而她就有理由在画面上做简化工作。简化工作的结果,是空灵的感觉。由此,王彦萍将结构安排与空灵追求巧妙地结合起来了,其中的焦点就是起分隔和遮挡作用的屏风。
◎屏风- 都在酒里了(十二) 150cm×70cm 宣纸 墨 水色 2017
屏风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它的物理形态和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王彦萍是这方面的专家,她的博士论文就与屏风有关。屏风的采用,很好地解决了王彦萍经营位置和崇尚空灵两方面的追求。不过,人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是,屏风后面遮挡的究竟是什么?有朝一日,当王彦萍将被屏风遮蔽的东西描绘出来,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王彦萍的绘画,会诱导读者产生如此疑问。或许我们可以来猜想一下,隐藏在屏风背后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以上为图书精彩内容节选,欲了解完整内容,
欢迎购买图书观看,现火热发售中
“水+墨”学术研究文献内容回顾
学术专题文论
ACADEMIC ARTICLES
皮道坚|颜勇 | 天下·往来——当代水墨艺术的“现在进行时”
陈孝信:“水墨之变”与“四大诉求” 问题讨论——水墨问题述要
千叶成夫:当代日本“水墨画”存在吗?
学术个案样本
SPECIAL CASE RESEARCH
《水+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
正式开始发售
一本以亚洲范围为核心的当代水墨文献图书
400多页彩色高清特种纸印刷,带来全新阅读感
收录亚洲最富代表性的17位批评家与30位艺术家
本书以独立视角重新解读“水墨现代性转化”
采用繁体中文呈现,中国内地,港台地区同步发售